《日常對話》有感
偶然看了臺灣導演黃惠禎的《日常對話》感動不已,幾度落淚。
敬佩導演的勇氣,勇于坦誠面對自己受傷的過去,帶著一顆受傷的心去了解媽媽,去向媽媽追問“媽媽你愛不愛我”,去打破母女倆之間那無形的墻。
愛人是一種能力。導演媽媽是一個女同性戀者,所以她不愿意去面對自己在婚姻中生下的孩子,所以她和她的女朋友們說這兩個小孩是領(lǐng)養(yǎng)的;她的孩子對她來說是一個錯誤,如果可以重來,她寧愿一個人過,她沒有能力去愛她的孩子。不知道這是誰的錯誤,農(nóng)村的環(huán)境,家暴的男人
愛,真的是個永恒的話題,可能不被別人愛,但如果自己也不“愛”自己,那就是完全的軀體。
母親沒有得到過她父親的愛,沒有得到丈夫的愛,絕跡的愛將她逼上人生邊緣,得過且過。社會的錦衣下,她的傷口無法愈合。若是“女朋友”真的療愈的了她的傷痛,也就不會幾十年充斥著謊言,玩弄,游戲,糟踐……這些都只是聊以慰藉的障眼法,欺人,也自欺。傷口仍在,打開紗布一看,可能已經(jīng)變的感染化膿,不只是會痛更糟糕嘛?
逃離?短暫的緩解,卻也將她永久地困在陰影中,害怕曝光。
愛
2017年4月15日,我和一群網(wǎng)友贊助電影放映,包下整場電影廳,全場淚眼直流。電影結(jié)束后,導演和前場觀眾對談。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黃惠偵導演本人。她非常瘦小但是氣質(zhì)高雅,你絕對想像不到她從小成長工作的環(huán)境。
2017年9月25日,她自己寫出文字版《我和的T媽媽》。受出版社邀請,我為這本書寫推薦序。這部電影或許不太容易看得到。但是書可能有機會見得,略微彌補看不到電影的遺憾。
以下是推薦序全文:
我們的家庭.我們的姐妹.我們的歷史
像大部份人一樣,我是因為《日常對話》才知道黃惠偵導演。但是這樣的紀錄片,或是說這樣的真實故事,我可是等了半個世紀。
我是愛看電影的五年級女同志。九○年代末期隨著網(wǎng)路普及,對拉子主題影視愈來愈能全部抓住,不,應該是說全神貫注。這一路下來少說有二十年了。拉子社群里什么國家的電影都有人討論,堪稱是極具國際視野的觀眾群。臺灣的女同志影視不算少,但是細膩深厚的作品并不多見。我的內(nèi)心深處一直有種說不上來的遺憾,載浮載沉。
直到二○○七年《刺青》獲得泰迪熊獎最佳影片
沉默不是慢慢彌合傷口的良藥,企圖遺忘的最是在血肉中永存的刺。
母親是可憐的,從頭知道自己喜歡同性的情況下,被社會觀念嫁給一個惡男人,被家暴,在逃出生天后編織謊言來掩蓋這段痛苦的記憶。所有人都秉持閉口不談就沒有發(fā)生的原則,母親是,母親的兄弟姐妹們也是。母親知道大女兒被惡丈夫性侵,但她不想和惡丈夫同房也無能為力制止,只能選擇不知;母親的兄弟姐妹在知道母親性取向,惡丈夫賭博家暴,也只能無能無力,頂多打電話恐嚇惡男人,叫惡男人在自己在的時候留下尊嚴,結(jié)婚的女人是男人的附庸
“日常對話”想從女兒的感受談談共鳴
轉(zhuǎn)載請注明網(wǎng)址:http://jxzctd.com/vodhot/114095.html
展開